余丁、黄建成:以公共艺术让春节走进西方人生活(上)

时间: 2015-01-27 | 片长: 00:27:46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影像记录

  

艺术中国:各位观众,欢迎收看今天的艺术沙龙节目。在今年的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由文化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欢乐春节•2015纽约艺术中国汇”将在纽约举行。今天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余丁,一位是本次活动的总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副院长黄建成老师。余老师,我们知道这次活动包括公共艺术大展、主题灯光秀、主题焰火秀、创意集市活动。您作为总策划,这四个活动的创意来源是什么?它们分别在整个活动中担任怎样的角色和联系?

余丁:其实最开始的想法就是希望美国人跟中国人一起来过春节。过春节当然要感受中国文化。那么我们为纽约人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活动呢?我们在策划“艺术中国汇”的时候想到它必须是公共性的,是所有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所以我们以公共艺术展为核心。除了公共艺术展以外,还有三个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艺术活动。

一个是哈德逊河的焰火秀,原本这个焰火晚会希望做成一个艺术作品,让蔡国强来做设计,但是因为时间太紧,没有约到他。今年的焰火秀完全是以黄建成教授为核心的中央美院的设计团队来设计的。作为公共艺术活动的一部分,焰火晚会不仅仅是平常的放焰火,还跟文化相关。对焰火的设计就有了很多中国的元素,大概用了5个篇章来做这个焰火展示,包括“喜气洋洋”、“大地春回”等等。这个焰火以“和”为主题,我们也给它做了音乐配乐,在纽约广播电台新闻台同步播出。这样的纽约人可以戴着耳机或者开着收音机,看着中国春节的焰火,产生参与感。这里的公共空间包括广播电台,哈德逊河公共空间等等。

另外一个,每年纽约帝国大厦的楼都为中国春节亮灯,但以往的亮灯只有简单的红色——中国红。从今年开始,我们希望这里也成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由中央美院设计团队设计了整个灯光的变化,大概有4个主题的变化。这个变化从中国红、春天的颜色、鲜花、雪花到最后姹紫嫣红的缤纷的色彩,每三分钟一个循环。这在纽约帝国大厦还是第一次。每三分钟循环,有音乐节奏般的变化。大家都能看,这也是公众参与,。

第三个,中国人过年总讲逛庙会,买年货。往年在纽约除了唐人街有传统活动以外,其他地方几乎是没有的。在美国主流社会没有过年买年货的习俗习惯。我们这次在林肯艺术中心多功能厅做了一个创意集市。这个集市主要是我们2014年11月-12月组织了全国高校的设计专业关于“欢乐春节——艺术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我们大概从600多件作品当中选出了50多件作品用来打样,做成成品。这些成品汇同八大博物馆,包括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央美院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在内的艺术衍生产品,再加上一点点传统的年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构成了这样的创意集市。这个创意集市,纽约人进去可以买,有公共参与。

我们请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院长吕胜中教授,同时他也是很著名的艺术家,来负责创意集市。实验艺术专业经常以不同的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产品都是他们的媒介。整个创意集市就是吕胜中教授的一件艺术作品,他用这些产品做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有两重含义,首先创意集市是一个真正的集市,但是在展场布置上,它又是一件作品。所以围绕公共艺术展,我们组织了这么三个版块。加上原本在春节期间,纽约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文献展,我们希望把它放到“欢乐春节”中去。让更多的人去看这个展览,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这些东西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艺术中国汇”的一个系列。

艺术中国:黄老师是焰火秀、灯光秀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同时您也有公共艺术作品参加大展,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焰火秀和灯光秀的设计当中您非常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黄建成:其实刚才余丁老师已经把“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的文化意义、艺术内涵都阐释得比较清楚了。其实我们这个设计组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艺术用呈现的角度体现出来。整套设计系统我们要提炼中国符号,传统文化也好,传统艺术形式也好,我们希望转换以后在纽约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呈现。从开始的灯光、焰火,其实都只是我们整个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想把四五个活动统领到一个视觉系统中来。

第一,中国红可能大家都比较认同,但我们不会简单地用这个红,我们会把红色变成一个系统,提炼出中国结,包括窗花等其他动感的符号,把它整合成一个图形的系统。然后这个系统会指导我们的灯光装置、焰火,包括其它的几个空间系统装置。这样就是有重点地体现中国的一些现代设计符号,但是它又有每一个的特点,最后它就变成“艺术中国汇”的整体效果。这块是我们要的定位。第二个我们希望是动感的体现,最后能定格成单一的图像,但是连贯起来都是动感的,这样就很符合“欢乐春节”的定位。现在出来的设计系统基本和我们原来商量的定位一致。有些东西我们还要继续推进,但是整个设计的现代呈现是我们的基本定位和目标。

艺术中国:在本次的主要活动——公共艺术大展中,余老师选择了徐冰、许江、吕胜中、展望、陈文令和还有黄建成老师6位知名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您是怎样来挑选这些作品的,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您又是怎么看的?

余丁:公共艺术其实是要跟在地的环境结合,也要考虑在地的观众——纽约人的感受,所以不是从我出发,而是从观众出发,从环境出发。我们在选择艺术家的时候,希望他的语言表达比较国际化,能够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同。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欢乐春节”,所以应该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元素。所以整个作品应该既当代,有国际化的,大家容易理解的语言,同时它又是中国精神、中国元素的表达。选择的6位艺术家都具备这样的特征。

比如许江先生,他的《共生》在很多地方都展过,包括美国华盛顿的中美文化年、中德文化年的卡塞尔公共艺术大展等,这件作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一件作品。展望的《太湖石》在国内外都是耳熟能详的,一方面它反应了中国很重要的人文精神,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展出和收藏他的作品,比如大都会博物馆有一件小的太湖石是展望的作品,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也有他大件的作品,放在新落成的博物馆大厅里。展望还参加过很多国际性的大展,他的系列作品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所以展望的作品也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黄建成的作品是当代与传统结合的作品。黄建成是两届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视觉设计总监。其中在上海世博会国家馆里面有一件作品:《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版在中华艺术宫里,现在大家都还能去看。件作品解构了清明上河图,选取了清明上河图中最重要的一段,从建筑到一般家具,同时穿插了很多当代设计和当代艺术,他重新构建了这件作品。选择黄老师这件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与当今的新媒体艺术结合,另一方面它的题材又反应了中国最鼎盛时期——北宋东京汴梁集市的场景,恰恰我们要在林肯中心做一个创意集市。一个穿插了现代观念的古代版集市与现实的集市之间形成了一个对比。吕胜中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院长,长期以来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民间艺术出发,来从事实验的、前卫的艺术创作。所以吕胜中的创作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当代的,非常适合我们的选择标准。还有就是陈文令,他也是一位很重要的当代雕塑家。他也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展,特别是中德文化年,他两件重要的作品在卡塞尔展出,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好评。这次我们选择了他的《树》,一颗春天的、即将发芽的树,这个树上爬满了包括12生肖在内的各种动物。因为陈文令的作品总带有某种超现实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素,好像是很写实,但实际是超现实主义的语言表达,这方面很容易为美国观众所接收,同时12生肖也暗合了中国新年的主题。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就是徐冰。就在昨天,他获得了美国国务院颁发的杰出艺术家大奖。他是美国人和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中国艺术家。徐冰代表了我们这一次公共展的选择原则,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核放到当代艺术的创作架构中去,但是他的语言、呈现方式都是当代的,他非常具有创造性。所以我们会在开幕式的现场大屏幕播出徐冰的作品,他专门为这次活动把原来的《汉字的性格》作品重新做了改编。所以我们选择的6位艺术家都有不同的特点。用中国话说就是群众所喜闻乐见,又有强烈的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希望能够跟美国人在公共艺术领域进行沟通。

艺术中国:黄老师去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特别受观众喜爱。这件作品是不是第一次到国外去展出?你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改变呢?

黄建成:这件作品实际上是来源于世博会原来设计中的一个艺术性的展项,当时在世博会中它还不算是独立的作品。后来我做了个人的艺术展,将原来在里面创作的主题提炼出来,是一种重构和解构。我希望它不断地运用现代观念来重构、解构、冲击已经设计过的画面。走到后面,越来越不具备清明上河图原来的形态了。这是第一次到国外去展出,而且加入了这么一种展出形式。这个更符合“艺术中国汇”最早的定位。所以这次去展出,我希望能达到这样的作用——既有原来创作的初衷,同时也形成“艺术中国汇”中传递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艺术中国: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繁华景象特别典型的代表场景,余老师觉得这件作品在场外墙上投影的话会不会让国外观众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中国传统春节是一个怎样的感觉?

余丁: 《清明上河图》是一个都市的繁华集市的场景。在近1000年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就证明了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造力,中国人的创造力在1000年前就已经领先全世界。我们通过产品的输出来获得文化的输出。《清明上河图》就是反应的那个繁华的年代,今天我们的中国梦也好,走向文化的复兴也好,其实中国人完全有这种创造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古代的中国人和当下的中国人的一种呼应,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中国人是不乏创造力的,而不是只会复制,只会made in China。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和创意集市让美国人民了解我们。

艺术中国:黄老师作为这次活动的设计总监,您在设计整个活动视觉的时候,怎么样考虑到将中国的春节变为世界性的节日,让它保留了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几个不断变化的图案,它们的来源是什么?

黄建成:其实这次活动我也是艺术家之一,后期活动中我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视觉设计。其实我们这次是三个大的系统,第一个的规定性系统是视觉的部分,这个部分将来会在以后的艺术中保持。第二个是空间设计,林肯艺术中心的两个空间,包括哈德逊河的户外空间,还有帝国大厦的灯光装置。但是后两个可能既是设计也是作品。所以谈到中国文化视觉设计转换的定位应该视觉更多。

最早图形的基本素材是来自我们“艺术中国”“Art China”这八个英文字。我们当初的定位是英文字不做静态处理,希望结合中国的中国结、窗花、剪纸、雪花,通过八个字的旋转产生定格以后的和那几个形象有关的符号系统。同时以后我们在网站的界面、视觉的动态系统还有其他的影像装置中间,分别把这个意义进行更深层地推广。这样人们看到的二维平面其实是看到它定格和凝固后的效果。它会在视觉系统中间,包括海报、图形,以及这次在纽约运用到旅游车、大巴车上的二维平面形成的三维效果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动感地表现,在视觉这块它会得到很好的展现。

艺术中国:余老师怎么看这套标识的无限延展?

余丁:“欢乐春节”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文化部做了一个logo,“春”这样的一个logo,标准字,标准色。但是它缺乏一个辅助标识系统,或者我们说叫视觉识别系统。全世界现在大概有300多个城市做“欢乐春节”,去年大概有500多个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人不知道是在做“欢乐春节”。所以不仅仅是一个logo的问题,还是整个视觉识别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给奥运会做过除了那个中国印和火炬,全套的视觉识别和辅助标识系统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觉识别系统。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把“欢乐春节”看做是中国设计理念在全球的推广。所以中国的设计理念要有基本的视觉识别元素,是成系统的。这套元素可以运用于各种环境,包括产品。比如海外的春节年货,各国人一看这种图案、包装就知道这是中国年。所以黄老师带领的这个团队让这个系统不是固化的,而是千变万化的,这增加了它未来运用的范围和方式的可能性。所以这个设计考虑到它未来拓展和运用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化在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上,这是很成功一个部分。

艺术中国: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比如全世界都在过圣诞节,在整个过程里有很多西方文化的传播。余老师和黄老师认为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过做这个活动,对我们文化理念在的海外传播有哪些作用?

余丁:我觉得首先如果真的是过节,一定是把一些风俗或者产品带回家。比如我们现在年轻人过圣诞节的话,真的会买一棵圣诞树,挂上小饰品,也会在圣诞树下放小礼盒让孩子们去拿,这个是西方习惯。圣诞节的消费是通过产品来消费的。这种消费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是和平崛起,“和”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要强制性地去推行中国的文化元素。我们过圣诞节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希望中国的春节也是全人类的一个节日。通过过节,全世界各国人民都会去慢慢地接受中国的文化和产品。通过产品,这些习俗、精神的东西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种所谓的节庆、节日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我特别反对那种到国外办一个活动把中国的元素到处放,强行去灌输,其实往往有时候适得其反。我觉得这次我们总体的视觉设计也好,艺术家选择也好,我们都没有特别强调地、生搬硬套地把中国元素往里面放。

艺术中国:黄老师您怎么看?

黄建成:刚才余老师从整个文化层面谈得很清晰。春节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应该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刚才余老师提到圣诞节,我感觉圣诞节来的前两天,空气中就有圣诞节的味道。那么中国春节走出去,是不是也应该有这种氛围的营造?我想“艺术中国汇”会在这方面做一定的工作。然后它肯定还有一些具体的形式。余老师提到圣诞节的圣诞树,中国有传统的年夜饭。在形式上,这次“艺术中国汇”也要走出去,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纽约已经把春节作为法定假日了,证明这其实已经被决策和一般民众认可。最后一个就是形式后面的产品传播。其实这个产品非常重要,以前都被忽视了,是传统的或者松散的。但这次是把前面三层的意义延伸到第四层,全年都会做这样的形式,产品——商品——传播的一种工作。这几个层面加起来更加能体现春节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希望把这个认知变成一个具体的行动。“艺术中国汇”应该是第一次行动。

艺术中国:余老师可否谈一下为什么把第一次行动放在纽约?

余丁:文化部外联局跟我们美院探讨“欢乐春节”品牌化的概念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纽约。在我看来,抓住了纽约就是抓住了世界。当然这个观点可能要受到批判,因为所谓的纽约中心主义的观点可能不太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年纽约一些重要的事件都是被全世界所注意的。每年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倒计时,纽约中央公园做的一些大型公共艺术活动,都会被全世界关注。所以纽约是从一个全世界在文化方面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城市,这个我们不能否认。

我认为“欢乐春节”要品牌化,首先是文化的品牌化,文化的品牌化可以在全世界各个重要城市,巴黎、柏林、悉尼这些地方去推广。我们首先选择从纽约开始,因为纽约或者美国是个开放的移民城市,这里拥有更多的全世界的观众。它是一个文化交汇最重要的城市,我当初决定放在这样一个地方,它只是诸多的全球各种文化的一个部分,它会更大程度上地获得某种理解,纽约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可能纽约我们还会再多做几年,因为一个品牌要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越做越好,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欢乐春节”的品牌,而不是今年搞完了,明年再换一个地方。我希望品牌变成城市人民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中国:黄老师是中国两届世博会的总设计师,如果我们说世博会中国馆是一个有形的、静态的展示的话,在海外的“欢乐春节”是不是一个无形的、动态的展示?您是怎么考虑的?

黄建成: 您刚才归纳得比较准确。两次世博会我们的定位都是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要体现中国政府的主题,比如自然主题,城市主题。“欢乐春节”的定调没有承担那么重的负担,但是应该说我们有责任,主张这么提,这是内容的层面。形式层面也是,边界不是那么确定。比如我们搞一个馆,两万平方或者五千平方这是一个界定,但其实“欢乐春节”的装置也好,或者明年还有一些动态参与的东西,可能更无法界定空间,所以在空间上也是宽泛的。有主题,有基本的系统,但是整个形势的外边缘是动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归纳是准确的。

刚才余老师提到选择纽约,我觉得纽约既是美国的纽约,也是世界的纽约,“艺术中国汇”在标志性的城市——纽约来做,是符合我们这个定位。但是有一点我可能想补充下,纽约会成为我们的旗舰店。但是可能还会有一些延伸,叫做它的分店。从明年开始或者几年以后,以核心的旗舰店为主,“艺术中国汇”可能会走进其他的城市,但是主体应该是在纽约。这样的话,也体现了它边界的模糊性或者无形。所以整个跟世博会承担的任务和面向的观众比起来,还是“艺术中国汇”更轻松。

艺术中国:中国古诗说“天涯共此时”,美国和中国的春节虽然有时差,但基本上在同一的时间段,在纽约举行“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活动时和国内有哪些互动?

余丁: 我们把互动的时间选在了中国时间的大年三十,那么在纽约就要提前12小时进行。所以帝国大厦的亮灯时间是纽约时间2月17号,也就是北京时间2月18日白天。焰火晚会是纽约时间2月17日晚上七点半,北京时间年三十早上七点半。我们也是放在年三十,只不过是当地时间17号。这样做首先是给当地华人和主流社会一个信号——我们过年了。第二,要是当地时间18号再把大家召集出来看焰火,那么大家的年夜饭就吃不好了。所以实际上是年三十的白天,我们的点灯仪式、焰火晚会以及创意集市,包括公共艺术大展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话,我也希望咱们在中国的观众能够看到美国焰火晚会或者帝国大厦为中国亮起灯光的报道。

黄建成:余老师提到了我们的目的。当然现在的通讯方式更多,电视是一种,但是更多的民众参与的可能是微信、微博以及更多的形式。我们率先在国内18号早上就开始了,但是它又整个贯穿春节期间。我们还会到初三、初四,所以这个活动是贯穿在了这个时间段,这期间会有更多的形式来让大家共享。我觉得这样是达到了全球共庆新春佳节的目的。

艺术中国:余老师说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那么在未来您对这个活动的展望是什么?

余丁:这是我们想得比较多的方面。这一次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实际上我们是从2014年9月中下旬才开始有这个想法,当然这一次短短几个月做成这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几乎每天加班到晚上一两点钟,因为和美国方面每天要开电话会。我想明年我们会提早着手。一方面是公共艺术展览部分可能要扩大。我们希望不仅仅中国艺术家来参加,还希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来参加。既然叫“艺术中国汇”,这个“汇”其实就是“和”的意思。第二个方面,我们希望更多的美国主流文化机构来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一次我们跟林肯艺术中心合作,跟纽约百人会、华美协进社合作。从明年开始,我们希望更多美国本地的,著名的艺术机构,比如大都会博物馆、MOMA或者是一些大的文化机构能够参与进来。第三方面,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外企业加入到我们的合作团队中。实际上“欢乐春节”也慢慢走向市场化,它不是说由中国政府拿钱来做海外输出,实际上它是市场运作。这就需要中国的所有人他们都参与进来,特别是中国的企业,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

黄建成:假定我们在今年二月底结束,我们马上在三月份就启动明年的计划。时间更充裕,参与的机构多,这样资金更充足,活动形式可能更丰富更立体。今年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我们在限定的条件下来做最大化的设计或者创意,明年假定能实现我们最原初的计划,比如在中央公园有一个自建的空间构筑体来做我们的东西。这样的话,构筑体本身就是作品,加上它的空间更符合我们的需要。当然刚刚讲到的创意集市延伸到博览会,公共艺术大展变成更具国际化操作的大展就会比今年更进一步。我觉得如果能够按照这个思路,明年一定会比今年做得更成功。

艺术中国:谢谢两位老师参加我们今天的艺术中国沙龙节目,也希望各位观众能够持续地关注“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的系列文化活动,谢谢。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